第四百二十三章 浑水摸鱼的机会-《超梦香江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也就是说依然被归类于武侠小说。

    仙侠这个名称完完全全是卫雄首创的。

    “果然非常贴切。”金庸赞赏的点了点头,说道:“说不得你将成为一个开宗立派的小说大家。”

    “呵呵呵,我可不敢跟你老人家比。”

    “小说对我来说终究只是兴趣爱好,平时写小说的时间也不多,能得到读者的喜欢我已经很高兴了。”

    “开宗立派就别说了。”

    金庸不置可否的笑了笑:“《花千骨》现在成绩如何,不需我多说,因此是否开宗立派也不是你说了算。”

    “当初我也没说我是武侠小说泰斗。”

    自连载第一天开始,《花千骨》也开启了‘刷报’模式,以前读者购买《天天日报》有各种原因。

    但现在大部分都是为了看《花千骨》。

    具体火到什么程度?

    有两个数字能很清晰的反应。

    在《花千骨》连载之前,《天天日报》的日销量在11万份左右,位列香港报纸销量前四。

    除非有独家猛料,不然销量起伏不大。

    但自从《花千骨》连载之后,销量就节节攀升,一个月前突破20万份,前几天更是突破了30万份。

    成为香港销量最大的报纸。

    这样的成长模式与当初的《明报》如出一撤,全赖金庸的一根笔杆,闯下了《明报》现在的江山。

    此外,许多文学名家也公开表达了对《花千骨》的评价。

    比如金庸,

    他曾在《明报》刊登过一篇点评,核心有四局:平白的文字,流畅的记述,奇妙的构思、感人的爱情。

    相比金庸的武侠小说,《花千骨》并没有太强的文学性。

    可它讲了一个好故事。

    恰好这个故事又被读者喜欢和接受,有这些就足够了,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文学家的。

    “你说的倒也是。”卫雄端起茶喝了一口,笑了笑。

    金庸也端起茶杯,待他把茶杯重新放下时,他突然跳跃性的说道:“有没有兴趣入股《明报》?”

    卫雄楞了下。

    今天是金庸约他的,他也没多想,之前他们一同品茶聊天过几次,没想到金庸突然来了这么一手。

    他当然对《明报》有兴趣,相信金庸也应该很清楚。

    “你知道的,只是我很好奇,你怎么突然改变注意了?”卫雄却是想起了两人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。

    当时他表现出了收购《明报》的想法,但被金庸婉拒了。

    “《明报》是我几十年的心血,当然不能随便交给别人。”金庸一脸笑呵呵的,说得很直接。

    正如他所说的,《明报》是他几十年的心血。

    就算他想找接班人,也一定会找一个他自己觉得合适的,而不是看谁出的价格高,就卖给谁。

    自卫雄流露出收购《明报》的想法,他就一直在观察卫雄。

    既有面对面的观察。

    也有通过媒体的观察,觉得卫雄这个人虽然生性风流,却也有情有义,无论是对女人,还是对朋友。

    最关键的是卫雄的立场既不偏向西方,也不会过于偏向内地。

    符合《明报》客观中立的立场。

    “不知道查老打算出售多少股份?”卫雄直入主题,他当然想一次性拿下《明报》,不过这显然不可能。

    《明报》集团并没有上市,股东也只有两个。

    金庸和沈宝新。

    两人的持股比例分别是80%和20%,金庸占有绝对控股权。

    “30%如何?”

    金庸略一沉吟,说出了答案,看得出来他现阶段还不打算完全退休,卫雄这个接班人只是预备而已。

    “就依你的意思,明天我会派人到《明报》商议具体事宜。”

    卫雄微笑的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如今《天天日报》的日销量已经远超过了《明报》了,看似已经没有必要一定要收购《明报》了。

   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。

    《明报》以其客观中立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风格,在香港社会一直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公信力。

    读者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商务人士等高端人群。

    而《天天日报》则偏向娱乐性。

    读者以年轻人为主。

    可以说两份报纸无论是板报理念,关注方向,还是覆盖的读者群体,都有较大差异,不能混为一谈。

    因此对于能入股《明报》,卫雄还是很高兴的。

    “前段时间,那个叫加藤什么的日本人跑到你公司楼下去挑战你,被你的保镖几下就打趴下了。”

    聊完股份的事,金庸说起了那个加藤敬一。

    他是写武侠小说的,对这类事件的兴趣倒是不比年轻人小,可惜朝日电视台并没有把拍摄的录像播出来。

    不然他就可以一饱眼福了。

    “呵呵,跳梁小丑而已,以为学了点跆拳道就天下无敌了。”卫雄微微一笑,有种淡淡的不屑。

    他不屑的不止是那个加藤敬一,还有对日本人。

    那天的挑战,香港媒体报道的力度可不小,后来台湾、东南亚等地的一些媒体也都有报道。

    但作为当事方之一的日本,却像没有这件事似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